三陶学霸说 | 孙圣桐:高考644分的武大新生,在书法与哲思中寻找答案

七月的机场,18岁的孙圣桐独自背着行囊,从牡丹江出发,前往三陶教育主办的“陶汽计划”夏令营。彼时,高考刚刚结束,大学尚未开始。这是他第一次离家走这么远,带着不安、好奇,也带着腼腆。初见时,孙圣桐说话声音不高,但脸上总挂着笑意。无论和谁交流,那抹笑容像是一种天然的“和解”,让人感到温和、好相处。

 

图片

 

高考644分的他,被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专业录取,优秀自不必说。但如果仅仅停留在分数和录取通知书,那便错过了这个少年的另一面:练了十年硬笔书法,把字写成一种心境;在《悉达多》里寻到答案,把自省当作日常;钢琴十级后放下六年,又在闲暇时重新拾起;主持过舞台,但也习惯独处。

 

如今的他,正站在人生的岔路口。

 

图片
孤灯下的坚持

 

孙圣桐与三陶教育的缘分,始于高一。

 

那年,他走进牡丹江一中旁的三陶自习室,先是物理、化学的一对一,后来是自习室和AI答疑系统的陪伴。那段日子,他常常把题目刷到深夜。

 

“做完题立刻答疑,再总结,很高效。

 

图片

图片

 

 

可效率并不能抵消焦虑。高三的一次模拟考试,他物理只考了40多分。题还没写完,心态就已经崩塌。

 

“那时候真的很害怕停下脚步”他回忆,于是他逼自己冷静,咬牙继续。“缘起性空,一切都会过去。”

 

学习,在他眼里,不是短跑,而是循环往复的长路:枯燥、困难、克服,再迎来新的坎坷。这个循环无限延展,而真正的收获,恰恰在这往复之间。

 

图片
644分后的释怀

 

6月,高考出分。

 

644分,不低,却没有带来预期的狂喜。他先是失落:比目标低了十来分。直到省排名出来,他才逐渐释怀——全省1255名,依旧足够优秀。

 

他报考西安交通大学,差一分未进。最后被武汉大学录取。

 

图片

 

母亲曾犹豫。可孙圣桐有自己的想法,他更想走一条“更宽的路”。

 

“塞翁失马,焉知非福”,他这样安慰自己。

 

图片
书法与琴声里的安静

 

比起分数,更打动人的,是孙圣桐对“兴趣”的坚守。

 

他的书桌上,常年放着硬笔字帖。

 

从小学一年级起,母亲因为他写字潦草,把他送去练字。十年下来,书法成了他最亲密的伙伴。

 

“写字的过程很像喝茶,心灵会被洗涤”烦躁的时候,他就一笔一划写下自己的想法,写着写着,心平气和。

 

坚持才是胜利,他说“字如其人”。

 


图片
图片

图片

钢琴是另一种陪伴。电子琴起步,考到十级,却在初中后放下六年。高三结束,他重新坐回琴前。

 

“自己弹也爽”,他说,笑容里带着少年特有的自嘲和坦率。

 

兴趣在他这里,从来不是功利的。它们更像一片心灵的静处,让他在紧绷的升学轨道里,找到属于自己的秩序。

 

图片
诸神不是形同你我

 

“坚持、自省、开心”是孙圣桐给自己的三个标签。

 

高中三年,他学会了在冷嘲热讽里保持沉默,也学会了在人际交往中不去内耗。他开始意识到:过度谦虚,也是一种对自我的消耗。

 

图片

 

读过的书,成为他思考的支点。《悉达多》里的那句话至今在他心头回荡:

 

“诸神不是形同你我。”

 

在他眼里,成长的陷阱之一,是把比自己优秀的人“神化”。真正的答案,是把自己当作自己的神,停止比较,专注于走好自己的路。

 

他笑说,自己常常蹦出一些“哲思”的想法。“但执行力还得学习”他补充。

 

腼腆与自省,是他身上的底色。可这种自省并非自卑,而是一种少年特有的自我觉醒。

 

图片
隔着屏幕的心里话

 

孙圣桐的父亲常年在外,家里的陪伴更多落在母亲身上。

 

但父母的关系,给了他温情的模版。“爸爸几乎每天要给妈妈打八个电话。”他说起时,眼里闪着笑意。

 

图片

 

有人说原生家庭是束缚,可他却觉得,那是财富。“它既是限制,也是方向。”

 

在夏令营的尾声,主办方邀请每个孩子的家长录制一段心里话。

 

孙圣桐的母亲,隔着屏幕,说出了这样的话:

 

在过去的18年里,我的教育是要求非常严格的。不知不觉中,也压抑了孩子的一些天性。圣桐为了满足大人的想法,渐渐变得乖巧、听话、顺从。也正是这种顺从,让我觉得儿子没有主见,不够勇敢。做妈妈的儿子,真是太难为你了。

在这里,妈妈想对你说一声对不起。过去的18年里,我只看到你做得不好的地方,没有看到你的优秀和担当。也是通过这次高考和报考,我看到了你的变化和成长。你比我想象中更有力量。你是一只雄鹰,会飞得越来越高,越来越远。妈妈会作为你的后盾,一直支持你。

图片

 

屏幕那头,母亲的声音微颤。18岁的少年,笑着哭了。那抹笑容,有克制,也有释怀。

 

成长从不是孩子一个人的旅程。母亲的反思,也是另一种成长。

 

图片
在奔跑中学会表达

 

“面试的时候,很多问题都是妈妈替他回答的。”陶汽计划的老师们这样回忆。

 

可在夏令营的几天,他开始改变。奔跑、合作、发言……他逐渐学会在团队里放开自己。

 


图片
图片

 

“我没想到自己能说这么多。原来,只要敢于表达,很多障碍其实不存在”。

 

离开时,他给伙伴们留下一段话:“面对人生的新阶段,我们都要有一份热发一份光。在未来的道路上,我们一定会活出一个独特的自己。”

 

那一刻,腼腆依旧,但笑容更明亮。

 

图片
电影刚刚开场

 

如果人生是一部电影,他说,此刻只是开场。

 

下一个镜头,他希望是“争取”。“团支书、科研竞赛、保研资格……未来的一切,都要主动去争取。争取机会,争取自信,争取属于自己的未来。”

 

未来,他不确定会怎样:也许进国网,也许进一家科技公司,也许继续读研。

 

图片

 

但此刻,他只是一个少年。

 

腼腆,真诚,偶尔懒惰,始终自省。

 

在书法的静心里,在哲思的启发中,在奔跑与汗水里,他一步步走向成长。

 

18岁的孙圣桐,人生的电影,才刚刚开场。

 

图片

 

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,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。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,请及时联系我们,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。:https://www.gji.gdgdkb.com/7288.html

(0)
上一篇 3天前
下一篇 2天前

相关推荐